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慢谈!恐袭悲怆过后的生活态度

2015-11-15 来源:国内国际 编辑:海章 资讯整理:华夏财经网 阅读量:
导读:悲怆过后的生活态度:根据准确的信息作出判断,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不要自己吓自己。愿所有人平安。

  

  尽管作为大龄留学生的我也常会因为法语考试,专业课讨论和小组展示而辗转失眠。凌晨四点半,两个月来我第一次听到了隔壁屋法国小伙的呼噜声。以前我总是抢先一步睡着,对这动响浑然不觉。在这个人人惊伤的夜晚,能听到安然起伏的呼声,竟让我觉得出奇美好。

  最先在留学生微信群里看到有关袭击的报料,我没想太多,以为只是简单的擦枪走火。毕竟以前在非洲工作,也经历了不少恐怖袭击,以至于现在打开电脑,还可以一口气敲出先前消息稿,结尾总是“因成立于1991年的索马里过渡政府无力控制全国”云云。

  相较现在,当时虽然处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但因为有可靠的消息源,对袭击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都能形成比较准确的判断。忙而不乱,心中有数。

  如今退回到受众位置,面对咫尺之外的恐怖袭击,我不再忙、却乱,心里没底,深深的无力感更让我感受到真实信息的宝贵。此刻,浑浑噩噩的消息早在社交网络中炸开了锅。大家分享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尤其是关于国人伤情的只字片语,哪怕只是道听途说。当然大多出于善意,但也难免怀着些“我有独家”之类的小心思,传播给更多人。

  随后,受到委派,我又接到核实相关涉华信息的任务。然而信息被复制传播许多次后的求证,无疑是条曲折路。我辗转通过一个个“朋友的室友”抑或“朋友的师弟”,联系到发帖人,结果证明他也只是一位“室友的朋友”,再往下寻,已然断了踪迹。那些有关国人伤情的信息至今仍未能证实,但在我们轻触屏幕的敲字和转帖中,它俨然已成为一个心结,结结实实地系在每一个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里。 11月14日,在法国巴黎发生袭击事件的餐馆外,一对前来悼念的情侣为死难者落泪。

  这类个体行为总归能被理解。但国内一些媒体“消费恐惧”的做法,实在有待商榷。今日读到一篇文章,引用某一位留学生的话,说“所有在法国留学的同学都觉得恐慌”,还有学生听到全境封锁,“第一反应是不能回国”。这类言论未免是一家之言,但媒体却抓住这些夺人眼球的只言片语一味放大,既不反映总体事实,也不曾考虑过度消费恐惧可能带给读者的负面影响。

  一个不知名的男子在事发后的巴塔克兰剧院门口弹奏约翰·列侬的《想象》。

  今天一早,隔壁小哥照常锁好门,当当当走下楼去。他继续着以往的生活。而留学生的朋友圈里依旧热闹,这次大家围观的是一位法国同学保罗专门向中国学生发来的中文信息:“亲爱的中国朋友,请你们不用太担心。虽然是一个特别难过的时间,但现在生活在法国继续。我父母出去参加他们周六的活动,我去购物,我朋友出去玩。请你们继续生活!”

  这其实就是悲怆过后的生活态度:根据准确的信息作出判断,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不要自己吓自己。愿所有人平安。

财经网    华夏财经    理财攻略    财富故事    曝光台    股票    基金    外汇    黄金    头条    专栏    排行榜    华夏专题
查看更多:恐怖袭击   悲怆   生活太多  

华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