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年的气氛便越来越浓,街上也好,乡间也罢,处处弥漫着年的味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年已经超越了节日意义,更包含着传统习俗、地域风情和孝道文化等。从古至今,年就是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无法消减的记忆。
中国面积辽阔,过年的习俗也略有不同。北方人过年显得粗犷些,喜欢以酒辞岁,大鱼大肉;南方则显得温婉点,注重形式,喜欢年糕等小吃。但是团圆的气息是相通的。随着社会变迁,南北过年无论从习俗还是文化上,都逐渐融合。除了传统的杀年猪、做年糕、放鞭炮、包饺子、穿新衣,还有凝聚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贴对联、猜灯谜、舞狮子、赛龙舟、闹元宵……年已经成为一种解不开的故土情结。
然而,在不少地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却是谈“年”色变,甚至于把团圆喜庆的年当作“关卡”来过,很多人为此开始“躲年”。
听父亲说,早些时候,过年走亲戚只需要一斤白糖、一袋白米便可,后来慢慢地变成四大件,即白糖、红糖、烟、酒,再后来演变成现金,从一百至三五百,再到上千,还礼者则要在送礼者基础上加一两百。送来送去,送穷了不少人家。所以,过年也逐渐成了很多人的负担。这种负担不仅在物质上,也在身体上。客人到家,主人必须陪酒,家乡的风俗是要陪到客人喝倒为好,经常是一喝就是半天,喝倒了客人,自己也醉了,久而久之,身体便垮了。我就在老家陪过客,有年正月初二,父亲送礼去了,家里剩下我,下午来了几个客人,一上桌子便喝了起来,发拳、打关,几个来回下来,头已经晕了,可是为了把客陪好,还不敢有一丝流露,等客下席,我已经醉了,被母亲搀扶到房间,睡到第二天,两天没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