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年俗”,会取代纸质红包?

2016-02-0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之牧 资讯整理:华夏财经网 阅读量:
导读:电子红包渐渐成了中国人过年的“新年俗”。在手机上发红包、抢红包是春节乃至其他重大节庆期间,人们最爱参与的一项活动。

  至于最初的红包,据说是在唐代,因为杨贵妃生子了,唐玄宗发布赏钱。这种赏钱是用来表达人际关系中的爱与情感,以及维护某种社会关系,并且在重大事件和节日中才会出现。唐宋开始,在过年期间出现了赏赐。最初是皇家给大臣的赏赐,表示一种鼓励;然后是家长、长辈给晚辈,表达一种关怀。

  红包一直都有赠予实际金钱(实利)和吉祥祝福(虚拟)两个层面的意义。在古代,除了用一般的流通货币作为压岁钱之外,还有专门作为压岁钱之用的纪念钱币(不能用于流通),有些可佩戴,上面会印有八卦、八仙或各类祝福词,我们现在称为“民俗钱”。古代的钱币多是中间有孔,可以串起。用来串压岁钱的绳线也有讲究,早前须用青黄黑白赤交织的五彩花线,具有避邪、吉祥的功能。后来,红色慢慢从五色中突显出来了,压岁钱变成了用红线串起的钱。

  而真正出现用红纸包起的“红包”是很晚近的事。晚清铜板,民国银元,中间都是没有孔的,后来流行纸币,更是没法用线穿了,那就需要用纸包起来了,于是红线变成了红纸,红包就诞生了。

  记者:现在有种直观的感受,好像广东、香港那一带最讲究发红包。比如为什么是微信先发明了红包,而不是支付宝?有种说法认为,因为腾讯是家深圳公司,老板正是广东人,当地更有红包文化。所以,发红包是南北通行的习俗,还是的确有地域差异?

  田兆元:首先,红包是华人特有的习俗和文化符号。它表现出儒家文化的财富分享精神。红包不是工钱,而是一种额外的奖赏,在特殊的时间点用来表达一种特别的人际情感。从这一点看,发红包是华人共同的习俗。

  不过在大陆,有一段时间,包括红包年俗在内的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淡化甚至禁止,像“文革”有段时间连年都不过了。但是广东、香港有很多海外华侨的关系,侨民依然把这一传统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反而对大陆产生了一种“文化反哺”的作用。

  抢红包抢的不是钱,是吉祥、好运与快乐

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年俗”,会取代纸质红包?

  记者:事实上,微信中“红包”具有的功能,在“转账”这一项中也都能实现。并且发红包单个金额还不能超过200元,而转账则单日最高金额为5万。但为什么大家就是更爱用“红包”,而不是用“转账”呢?

  田兆元:转账是一种直接而单纯的交易行为。而发红包不仅仅只关乎钱,多了一层人际关系的情感流动,多了祝福和吉祥的意味,接收者会心情很愉悦,比拿一点钱丰富得多。

  与此类似,大家热衷摇红包、抢红包,很多时候其实只能摇到几元几角,实际的经济收益非常有限,但就是爱摇、爱抢,不亦乐乎。微信里抢到20块红包,可能比单位发了100块什么福利还高兴。还有些时候,一晚上可能抢了几十块的红包,但发却发出了几百块,仍然感觉很欢乐。

  这都说明,事实上,大家更在意的是红包带来的吉祥、好运,满足的是人们对吉祥的期盼、好运的期许,是一种精神鼓励。

  记者:您认为现代社会的电子红包主要具有什么功能?

  田兆元:首先,红包的抢和发能增强人际关系的友好、社会关系的和谐。你看,不只是亲属之间,还有领导下属、朋友间,都会发红包。营建出一种欢乐气氛,普天同庆,天下同乐。 并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际关系还会带来财富增长。所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不仅爱抢红包,还非常喜欢发红包。发红包的心理很复杂。最基本的当然是吉祥、友爱。我认为发红包还是个人自主性的一种张扬,某种权利意识的释放。在娱乐的游戏中,彰显了个体的主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操演游戏,可以满足个人在群体中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在抢红包的过程中,很少只抢不发的人,哪怕再吝啬的人,也会尝试着发一些红包。这就把人际交往的互惠互利的精神发挥出来了。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企业和单位,老板和领导也参与了发红包,这就成了“管理红包”了。而今年开始的共产党员领红包,则是“政务红包”。显然,社会管理层看出了红包的民俗意蕴,加入这一阵营。

  其次,红包正在开拓民俗经济的蓝海。何谓“民俗经济学”?民俗活动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消费模式,是不自觉的、恒定不变的,甚至是种强制性消费。因此,民俗经济是认同性经济,是种特定的文化生产与消费。

财经网    华夏财经    理财攻略    财富故事    曝光台    股票    基金    外汇    黄金    头条    专栏    排行榜    华夏专题

华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