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帮助别人因为“吃过苦”
记者问廖弟友为何长年坚持捐款帮助别人?廖弟友说因为自己“吃过苦”。
1923年,廖弟友出生在邻水县梁板乡廖家槽,父母都是农民。4岁时,父亲去世,他成了家中独儿,母亲靠种地盘活生计。12岁那年,身子骨还没长整齐,他被送到重庆一家肥皂厂担油桶,后又被送到织布厂做学徒。每人每月织18匹布,从早6点干到晚9点,“18匹啊,织不完就没工钱。”他瞪大眼睛,周遭的压力似乎仍缠着他。廖家没钱让他读书,像当年大多数青年男女一样,他成了大字不识的“重庆漂”。
空了他就跑到街上给人扇扇子,扇凉快了,客人给他一分钱。或为在饭馆里兜售零烟,为讨好饭馆老板,他满堂跑,要么给客人端漱口水,要么倒痰盂。又或摘野柿子、桃子核晒干,到药铺子换钱。对他来说,红苕玉米面馍就是最香的一顿饭,一分钱一小坨的豆腐渣,可分成两天煮南瓜皮子吃。
在当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年中,只有过年回去一趟。
1950年,经介绍,他进入成都铁路局,修筑成渝铁路。养路工、搬运工、看库房、守大门,几乎所有对文化要求不高的工种,他都做过。为了留在铁路局,他在一次检修考试中,抽换枕木累到吐血。
廖弟友还做过采购,但他只识数不识字,怕出差错,他不干了。“我文化不行,跑路,我总得行嘛。”每逢红白事,他常替东家跑腿,招呼客人,收集礼金,送信传话。他去林子里砍下竹片,削成条,粘上各色皱纸,做成花圈,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