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第一股”掌趣会成为第二暴风吗?
2015-07-16
来源:转载
编辑:潘正光
资讯整理:华夏财经网
阅读量:
导读:掌趣科技先是经历了一番暴涨,市值突破500亿,把华谊远远抛在背后,成为继乐视、蓝思之后,市值第三大的创业板公司和国内最大的游戏公司。
2015年2月,掌趣科技宣布拟以总对价43亿元收购北京晶合思动100%股权、上游信息其余30%股权天马时空80%股权(目前仍在证监会审批中)。
市值三年涨十倍
掌趣科技的市值在三年内从40亿涨到500亿,有两个法宝。
首先是把股票弄得多多的。掌趣科技股本扩张力度在A股中绝无仅有。2013年5月“10送12”,8月定向增发,9月又来了个“10送8”;2014年进行了两次增发和一次送转;2015年5月实施了“10转9”。
2012年末,掌趣科技总股本为1.63亿。两年半后的今天,总股本已扩大了14倍,达到24.68亿。
其次是用被并购企业的业绩和名声为股价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如2015年宣布以43亿并购的三家企业中,天马时空的投资人中有雷军的大名。
在创业板集体狂躁,平均市盈率达180倍的情况下,掌趣科技的净态市盈率超过了200倍(完美时空、盛大游戏的市盈率不过8、9倍)。在本轮暴跌前,掌趣科技市值一度逼近540亿(87.5亿美元),位居创业板第三。中国手游界险些诞生一家百亿美元级公司。
在资本市场人人都要讲故事,有些人的故事永远是故事,有些人的故事能够变成现实,掌趣科技属于后者:2015年,现有业务净利润预期超过5亿,43亿并购的三家公司还将贡献不少于3亿(卖家股东有承诺),全年净利润将达8亿以上。如果2016年创业板市盈率仍在100倍的水平,掌趣科技那时的市值可以顺理成章地达到800亿。但“43亿并购”还在审批,而且2016年也还没到。
掌趣不是光讲故事的企业,疯狂的市场却把掌趣的故事当现实炒。
抵押惊魂
掌趣科技上市4个月后,控股股东姚文彬将所持的1334万股质押给华鑫国际信托,理由为个人资金需求。被质押股票约为姚文彬名下股票的三分之一,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8.15%,市值3.5亿,信托公司放贷额约1.2亿。
2014年4月23日,姚文彬将2270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理由为个人资金需求。被质押股票市值为6.2亿,中信证券放贷金额约为2亿元。
2014年1月和9月,姚文彬分两次解除了与华鑫国际信托的股票质押。
2014年11月,姚文彬将3810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被质押股票市值约为6.5亿,贷款金额约为2亿元。
2015年3月3日,姚文彬将上述股票中的1710万股解除了质押。其时,姚个人名下43.85%的股票被质押。
2015年3月11日,掌趣科技另一位创始人叶颖涛名下52.79%的股票被质押。
至此,掌趣科技两位自然人大股东质押股票的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2015年5月12日,姚文彬将3291万股质押给中信证券,按当日32.19元的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票的市值为10.6亿元,如果中信证券按40%的比例放款,姚文彬可以拿到4.2亿。
5月19日,天津金渊(2010年7月为股权激励而专设,持有掌趣科技5.63%)减持1300万股,均价为34.62元,套现4.5亿。#事实证明,大股东在敏感时期套现,不论理由多么充分都会为暴跌埋下引信#
6月11日开始,风云突变,掌趣科技随创业板大幅下跌,质押股票的风险开始显现。特别是高价质押给中信证券的3291万股。在5月22日实施10股转增9股之后,质押日的参考价为16.9元,理论上每质押一股可贷款6.76元。但当股价跌到贷款额的130%为警戒线,需补充抵押物,跌至120%时将被强行平仓。照此算来,姚文彬5月12日质押股票的警戒线为8.79元,平仓线为8.11元。
7月7日,掌趣科技跌停,收于8.91元。只消再一个跌停,姚文彬的3219万股将被强行平仓,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最坏的情况下,两位自然人股东质押的所有股票都会被强平,掌趣科技肯定会易主。
吊诡的是,7月8日掌趣科技从跌停价8.02元被拉起,收于9.7元,涨幅8.81%,全天成交额是321.9万手。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外人无从知晓,但姚文彬一定会终生难忘。#姚文彬找资金护盘、国家队出手挽救、证券公司把平仓线临时调整为110%……都有可能#
暴风成不了掌趣
暴风科技股价暴涨后,被视为“大买家”,据说目前同时操作的并购项目有二三十个,仅冯鑫手头就有七儿个项目在谈。那么,暴风是否会象掌趣那样,通过一系列并购不断充实自己,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千亿级公司呢?
目前看来不乐观。
首先是指导思想的根本不同。掌趣专注游戏,非龙头不并购,力争100%控股(不能一步到倍就分两步,比如上游信息就是先收70%再图剩余的30%)。冯鑫的原则却是控股、参股而不收购,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流量交换”联盟。相比之下,冯鑫的选择面宽(可以跨行业、不必要求标的是龙头),谈判难度小、代价低(谈参股的难度与100%并购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