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曝光台 > 正文

从《泪》谈大凉山扶贫

2015-08-11 来源:财若财经 编辑:何亮 资讯整理:华夏财经网 阅读量:
导读:前不久广为流传的《泪》,被成为最悲伤的作文,潸然泪下,一时之间网友纷纷捐款,在大多数网友严重捐款似乎成为扶贫直接办法,而且在此事中,再一次引起网友对政府的不作为进行抨击,事实上,据相关数据,国家政府在07年到12年之间共投入了276.5亿元,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当地教育文化的落后,彝族生活恶习难改,好吃懒做,导致越扶越穷。
捐款有害无益,为什么还要捐?

  捐款救不了凉山救不了。其实发现,捐款对解凉山之困明显弊大于利。但扎根于这里的基金会们还在不断呼吁捐款,为什么?

  一方面,对凉山贫困的炒作从不曾中断,完全压倒了揭露性报道。2009年,网络红人吴虹飞曾以记者身份到访凉山,并在某著名周刊上发文讲述了“毒品阴影下凉山彝族孤儿”的故事。1年后,吴虹飞再次在博客上发声,称仍感“心里难以平息”,发起资助活动。而直到现在,这篇关于凉山的文章还会在论坛、基金会的宣传中见到。另一方面,也因为表面上的优越感。

  慈善在凉山成为一种生意,给人消费贫穷获得满足感的机会。只需要省下一点零花钱,就能让山区的穷苦孩子吃一顿饱饭,这种满足和优越感的让人欲罢不能。

  凉山就像一个自然保护区,贫穷成了这里最珍稀、最具观赏性的东西。网友@Brazenbitz 不无愤怒地说道:“大凉山脱贫的最后一丝希望已经被NGO、洋大人和小清新的爱心、情怀彻底葬送”

  凉山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和精神上的贫穷。凉山不应该成为同情心泛滥的秀场,真正的扶贫也不是捐钱。越来越多的救助资金变成了当地人的贪婪自私,好吃懒做,这恰恰是越扶越贫。堕落的意识不改变,再多的钱也经不起挥霍。所以发展教育,改变当地人民思想意识,才是在真正拯救凉山。
财经网    华夏财经    理财攻略    财富故事    曝光台    股票    基金    外汇    黄金    头条    专栏    排行榜    华夏专题
查看更多:凉山彝族   贫穷   教育   慈善

华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