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印度是第二大人口国,市场潜力十分巨大,随着近年来印度IT技术的崛起,各国都把目光转移到印度市场。在这里将产生激烈的竞争。
印度成新兴市场 各国公司竞争激烈
印度成为 印度国土上发生过许多史诗般的战斗,从蒙古人到英国人,多个外来强权都曾入侵过这片土地。如今,印度的电子商务领域面临着相似的前景。全球大型科 技公司正蜂拥而至,试图将自己在本土市场的主导地位复制到印度。很快,美国科技集团将与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展开一场争夺战,不知最后谁能胜出?
对上述两方来说,印度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印度市场潜力巨大,但技术上仍欠发达。爱立信(10.49, 0.05, 0.48%)(Ericsson)数据显示,去年印度智能手机用户约有1.3亿人,到2020年时这一数字将达7.5亿。在如此快速增长前景的激励下,过去一年全球风险投资机构在该市场的投资额创下了纪录。印度南部的IT中心班加罗尔也因此变成了一座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城市。
对谷歌(521.84, 1.33, 0.26%)(Google)、Facebook(86.91, 1.14, 1.34%)和Twitter(35.4, -0.82, -2.26%)等美国龙头企业而言,印度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正寻求将业务拓展至亚洲。这三家公司在中国内地面临经营限制。而那些获准在北京或上海设立分支的美国公司,也仍要面临来自当地既有企业的激烈竞争。相比之下,印度则是个相对的“开阔地”。
而且,美国人还拥有一个优势。以用户数计,印度已是Facebook的第二大市场、Twitter的第三大市场。印度消费者喜爱成熟的西方科技 品牌,这一点对Facebook和Twitter有利。用不了几年,印度就将成为这两家公司的最大市场,尽管印度的在线广告市场规模很小、两家公司都没多 少机会从中快速获利。亚马逊(437.39, 3.30, 0.76%)(Amazon) 也在积极拓展,去年该公司决定向印度投入20亿美元,以便与印度国内最大的在线零售商Flipkart抗衡。优步(Uber)也面临同样激烈的竞争,它要 努力对付当地的叫车应用Ola Cab及其背后的金主日本软银(SoftBank)。软银已承诺,未来10年将向印度互联网企业投资100亿美元。
“中国队”虽然到得较晚,但其宏图大志一点不逊于对手。阿里巴巴(82.46, 0.19, 0.23%)(Alibaba)的计划最为深入,今年它在印度作出了第一笔投资,向移动支付平台PayTM投入5亿美元,PayTM刚好也经营着一个在线市场。此举可能会让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商企业与亚马逊发生碰撞。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Jack Ma)目前正在物色其他交易。
其他领域,快速发展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Xiaomi)去年在印度推出产品,并称印度是自己最重要的增长市场。许多分析师认为,百度(198.71, -0.37, -0.19%)(Baidu)和腾讯(Tencent)很快将开始在印度作出大手笔的投资。腾讯的热门应用微信(WeChat)已是印度人气第四高的通讯服务。上周,腾讯与印度一家影视制作公司Eros敲定协议,让当地用户可以免费欣赏宝莱坞(Bollywood)影视与音乐。
这些中国公司全都财力雄厚,因而能够对印度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展开大规模改造。不过它们也拥有一项额外的优势——商业模式。相对于它们的美国主要竞争对手,它们的商业模式也许更能适应印度的低端互联网市场。
与中国一样,印度互联网市场将以手机用户,而不是以电脑用户为主。印度消费者对价格也非常敏感:Convergence Catalyst的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印度智能手机用户仍很少通过数据连接上网,原因是担心数据流量费过高。
批评者常说,印度创业格局的特点是,经营者缺乏想象力,从在线零售到分类广告,一切都复制西方的模式。但空降到印度的美国公司,比如电商集团eBay[微博]和Groupon以及在线旅行社Expedia,发展得并不顺利。
美国风投集团红杉资本(Sequoia)的印度董事总经理赛伦德拉-辛格(Shailendra Singh)认为:“在印度,克隆企业往往发展得并不好。印度需要的是突变体,也就是那些既携带在其他市场管用的基础DNA、又拥有额外实力和能力的企 业,或者干脆就是适应本地环境的全新物种。”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能玩转印度市场。小米智能手机在印度的销售数字虽然可观,但远不能与其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惊人增长相提并论。不过,在其他新兴经济体磨练过的企业应该会更能适应印度的市场环境。在这场战斗里,中国的高科技“入侵者”很可能更有优势。
关键词:印度,中国,市场,亚洲,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