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排行榜 > 正文

探访广西贫困村:少交通缺技术 村民与猪住一屋

2015-11-25 来源:参考消息 编辑:王亚军 资讯整理:华夏财经网 阅读量:
导读: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怎样才能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深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下新屯吴天壮夫妻长年在外务工,只留下年近古稀的老父母在家相依为命。也有不少家庭是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去带。因为贫穷,村里还有不少男人娶不上媳妇。

  寨洲屯超过40岁的光棍有8人,上新屯有10名中年男子没娶媳妇。外村姑娘不愿嫁到穷村来,加上仫佬族有男子“两边走”和入赘的婚俗,上新屯有13人入赘到外村、1人“两边走”。

  脱贫致富需要一定的资源条件。比较而言,寨洲屯自然条件好一些,全屯人均耕地0.9亩,还有一些林地和开荒地,水源也不缺。屯长说,以这样的条件,只要把基础设施搞好,把产业发展起来,是不会过穷日子的。上新屯、下新屯的条件就差多了,人均只有5分地,还七零八碎,说“草帽一扔盖块地”也不算太夸张。

  这里降雨量并不少,但属喀斯特地貌,水都从地底下漏走了。我看到一个山石围成的水柜,内壁长着“绿毛”,水面还漂着一些腐烂物,几根细细的管子把水引向村民家,这就是他们主要的饮用水源。冬天水枯了,只得翻山越岭到4公里外去挑水。实在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村民们最大愿望是迁到山外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去住。

  劳力、耕地、技能、保障等要素的不足,成致贫主因

  这次调研,我尽量多走访一些贫困户,看看他们的境况,听听他们的心声。两天走下来发现,尽管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但群众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彭清华(右二)到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榕木村寨洲屯吴荣梅家中走访调研

  一是缺劳力。大多属两种情形:一种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另一种是因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种地和照看。

  寨洲屯吴祖恩家是我走访的第一个贫困户,老吴耳聋,女主人潘金花告诉我,全家6口人,女儿女婿长年在广东打工,老两口年过六旬、体弱多病,还带着两个小孙子,只好把自家承包的几亩水田无偿给别人耕种,留下2亩旱地种点玉米糊口,日常花销主要靠低保费和养老金,二老加起来每月400元钱。

  女儿女婿有时寄点钱回来,主要供孙子读书。当我问每年给家里寄回多少钱时,主人支吾着说:“一点啦,油盐钱,不多的。”再问,回答的还是这句话。

  据说,每家在外打工的情况不一样,给家里多少钱村民一般不愿对人透露。村干部反映,由于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种点东西主要自己吃,很少拿出去卖钱。

  二是缺耕地。耕地是大石山区最稀缺的资源,这在上新屯、下新屯尤为突出。下新屯谢福四一家6口,只有1.2亩水田、1亩旱地和2亩林地,且大多散落在大石缝里,非常瘠薄,一年的收成仅得600斤左右稻谷、400来斤玉米,林地前年刚种上核桃,还没有挂果。多数农户还做不到自给自足。

  2014年,这两个屯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折合现金人均不足280元。

  三是缺知识技能。在上新屯谢福科家,老谢告诉我,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在本镇打工,老二、老三分别39岁、35岁了,只有小学文化,没什么职业技能,虽然长年在广东打工,但收入不高,至今都没成家。

财经网    华夏财经    理财攻略    财富故事    曝光台    股票    基金    外汇    黄金    头条    专栏    排行榜    华夏专题

华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