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大桥上的技术工人。
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2005年从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到现在,1980年出生的张明闪没有想到,世界第二高桥的“超级工程”会成为自己肩头的重任。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贵州山区的土地是2012年12月8日,任务是为大桥建设选址。
行驶3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汽车在山路上左摇右晃,从不晕车的自己和同事都吐了。实地勘查后,他发现,长期在沿海地区修桥积累的经验“不灵”了。以前沿海修建悬索桥时,梁段可以通过船只直接运送到大桥的正下方,然后用起重机垂直起吊,将梁段一一吊起,再拼接组装。
而在清水河大桥选址中,工程师们发现根本找不到让大型起吊设备进入施工现场的通道,即使机械从天而降,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构造也无法承受大型起吊设备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清水河河道狭窄,大型运输船只根本无法进来。
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摆在面前,这道406米深、2171米长的世界难题到底该怎么攻克?
一位国外的网友在网上留言调侃说,如果在他们国家,很可能先讨论10年,再花5年的时间规划,最后花5年建造,最终花费可能是预估的4倍。
张明闪知道,自己和工程一刻都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