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只能算计着过日子。我甚至一度怀疑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两年前,王林博士毕业,进入北京某研究所工作,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当时,同学和朋友们都很羡慕他,觉得这份工作既体面又实惠。王林自己也很满意,当科学家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
然而工作两年后,王林就想打退堂鼓了。原来,他在北京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抠抠索索,根本谈不上“体面风光”。
王林所在的研究所和绝大多数研究所一样,不给科研人员解决宿舍,只按月给住房补贴,让他们自己去租房。按照职级,王林每月领到的房补是1000元。“加上这1000元房补,我每月工资是7000元左右。”
为了上下班方便,王林和妻子在研究所附近租了一套一居室,月租金4000多元。“每个月仅房租就花掉了我大部分的工资,再扣除一些必要的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只能算计着过日子。”
作为助理研究员,王林非常忙。“每天几乎都要加班到晚上12点,遇到实验关键节点,通宵是家常便饭,周末也大多在办公室度过。”王林说,工作上怎么辛苦都没问题,只是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匹配,这让人觉得有点委屈。
王林至今对工作后第一次回家过年的经历记忆深刻。王林家在南方的一个中等城市,他一路名校读到博士,父母和亲戚朋友们都以他为荣。特别是王林留北京工作后,大家对他这个未来的“科学家”期望值就更高了。
“回家过年,走亲戚会同学,在他们眼里,我这个搞科研的,应该非常高大上,收入也很棒。每当他们谈论这些时,我都碍于面子,不敢说实话,只能敷衍几句后赶紧转移话题。”王林苦笑着说。
尤其让王林感到“刺激”的是,当年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同学,现在的收入都比自己高不少,日子过得很滋润。“我甚至一度怀疑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