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一直为“畿东要地,密迩首善”,自古为京东重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千年的岁月中数度盛衰。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专门在此修建了御道,并修建出京首站行宫,为清历代帝后出巡拜谒东陵驻跸之所,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称。
这个过去10年人口翻了10倍的小镇,刚刚迎来“京津冀一体化”的巨大推力,而后者根据规划将最终形成一个6倍于纽约都会圈的超级城市。
同样的工作,如果在京能拿8000元/月,燕郊却只有3000元。巨大工资差异下,“睡城”燕郊里的上班族,宁愿每天早上5点出门挤公交进京,奔波在“朝五晚九”的上下班路上。30万人,每天交通高峰期都艰难如“春运”。
除了交通,困扰居住在此的“京漂一族” 还有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比如医疗。在燕郊,公立的人民医院是规模比较大的医院,其他的中美医院、燕郊二三医院等都属于合资医院。由于燕郊医院和北京的医疗保障体系没有挂钩,在燕郊居住的北京人在此就医无法享受公费医疗和大病统筹。
“现在住院患者只有300人左右,床位闲置率高达70%。”燕达国际医院副院长周怀龙遗憾地告诉本报记者,当北京各医院人满为患、核磁检查要排队1个月的同时,燕达国际医院的核磁检查等医疗设备却闲置着“睡大觉”,原因即燕郊和北京医保报销不对接。
教育则是另一大难题。王春2008年移居燕郊,2013年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经过几轮考试,孩子进入三河市第六小学读书。“孩子上学第一天,我吓了一跳!40几平方米的教室,挤了73名学生。一学期下来,孩子视力明显下降,到医院花了1000多元,视力也没有矫正过来。”王春现在每晚都要抽出2小时左右辅导孩子,因为在学校老师根本没有时间辅导,“学生太多了,怎么能顾得过来?”
到2014年,燕郊人口已达70万人,人口密度是北京城的2倍。人口的剧增,带来的是基础教育沉重的压力,七八十人的超大班在燕郊已是普遍状况。三河市教育部门称,三河市整个中小学校教师缺口达500多人,燕郊占400多人,仅今年一年中小学净增学生6000人,其中燕郊5000多人。不久前媒体报道800名学生“共用”一名体育老师,即发生在燕郊。
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短缺,是燕郊上班族希望“京津冀一体化”主导者们最先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