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徐瑾撰文指出,万科宝能的收购大战揭示了中国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逐步控制,这其实也是当前流动性无法达到实体经济的体现。在实体层面没有更好的投资机会时,投资自然涌向能够带来更多回报的金融领域,保险公司的资本盛宴刚刚开始。
一块钱永远是一块钱,无论是在皇帝还是乞丐手中。
这本来经济学最为民主也最为人道的一面,然而,在中国近期一场资本大战中,收购方的金钱却饱受被收购方的诟病,被批信用不够。
面对“宝能系”(市场对于前海人寿、钜盛华、宝能集团等关联公司统称)的收购,继给出“入室的野蛮人”的评价之后,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近期还喊话“不欢迎”。
一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与一家风评可疑的资本,在2015年岁末正面碰撞。舆论战而言,前者已经占得先机,然而一切只是开始。后者已经持有万科股本的22.45%,超过原本的第一大股东华润,打破了万科多年的股权平衡。
根据报道,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不会干预,“市场主体之间收购与被收购行为是属于市场自身行为,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如果证监会不干涉,那么估计保监会的表态也会类似,第一大股东华润保持不出手态势,那么万科面临的战役并不轻松。遭遇资本狙击,对于万科已经不是第一次。
上世纪90年代,王石曾经借助各种力量,尤其是依赖证监会的支持,一锤定音挡住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君安证券张国庆的资本狙击。如今,历史是否会重演?
其实在万科之前,保险资本对于上市公司的偏好也已经表露无遗。今年保险资本举牌A股已经不是第一次,而宝能系利用保险资金做大杠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谈不上新颖。如果不是因为王石的人气以及强硬,这一事件不过又是一个寻常新闻而已。
值得深思的是,虽然A股近年一路震荡,市值较6月最高点缩水近三成,但是保险资本的增持热情不减,仅仅第四季度就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被保险资本“举牌”,这意味着保险资本的饕餮胃口尚未得到满足。
“门口的野蛮人”说法往往代表不怀好意的收购者,该词因美国上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收购的黄金时代而流传全球。不过这一说法其实相对中性:这是一个资本的时代,而资本很多时候是无关道德判断。
也正因此,如果不是因为双方的形象悬殊、尤其是王石的个性,这场收购原本不会那么戏剧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派要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