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底,全国近3000个县市区,国家级贫困县只有592个。2013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投入为406亿元,较2008年的197亿元,翻了两倍还多。
只要入选,每个县平均都可以获得数以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补贴,这些财政补贴往往是一个贫困县全年财政收入总额的一倍甚至是好几倍之多。平均来看,光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个贫困县每年就可以获得3000万~5000万元的中央补助。
永州市新田县是个贫困县,但却有钱修建那么豪华的办公楼
同时,一旦入选贫困县,与之相伴随的各种附加政策优惠和税费减免则会更多;而且,这一政策能持续多年,甚至是终身的。因此,在中央、省市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刺激下,各地都争先恐后地努力成为贫困县,这也就是各地争夺贫困帽的根本原因。
新邵县努力申请贫困县的帽子,其目的在于一旦被列入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则该县每年会获得国家财政下拨的5.6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这一数字为2010年新邵县每年财政收入的1.4倍。在新邵县的努力下,一些经济指标被人为压低,再加上“大量艰苦细致的衔接协调工作”后,新邵县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贫困县的帽子。
可惜的是,在公布的2012年贫困县名单中没有了新邵县的名字。不知是高调庆祝惹的祸,还是真的脱贫了。
名单调整:调出和进入
既然进入贫困县的名单能获得如此多的财政补助,而且入选贫困县之后对农民脱贫能产生如此显著的效果,如何设定贫困县的新标准也就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虽然从1994年以来,贫困县的名单有所调整,有新进入也有调整出去的,但贫困县的总数量一直保持在592个不变。当然,最近一次的调整是明确规定,每个地方的贫困县名单要保证一进一出的平衡,所以贫困县总数保持不变。但如果贫困县是根据“631指数法”原则进行精确定量后确定的,那么为什么每次确定的贫困县名单恰好为不多不少的592个?这样一种极端的巧合在概率意义上几乎是不存在的。
我们进一步比较下新进入和退出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情况。根据2012年3月扶贫办新调整的贫困县,其名单发生变化的省份有河北等9个省,而其他省的贫困县名单都没有发生变化。
从调出的贫困县来看,他们的3项指标普遍要好于那些一直处于贫困县名单里的县。尤其是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的角度来看,被调出贫困县名单的那些县确实在经济上显著更好。
由此说明,贫困县的退出机制还算表现良好。然而,在湖南新邵高调炫穷之后,笔者专门赴该地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在计算湖南新邵县的经济表现时,发现新邵县在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这两项指标上都要远低于其他贫困县,甚至也要低于新调入的贫困县。
从调入的贫困县名单来看,被调入的贫困县的经济指标也同样表现良好,尤其是人均GDP指标甚至要好于那些被调出的贫困县,也同样高于那些一直在贫困县名单的县。这样看来,贫困县名单的进入并没有完全按照贫穷的标准来执行,有的甚至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