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信诈骗已经不是“大陆特色”。有媒体报道,香港地区仅7月电信诈骗就涉款1.2亿港币,有多个跨国集团犯案,诈骗电话均来自内地,涉案近400个内地户头。360手机安全专家表示,不仅是香港,今年二季度开始,骚扰电话超过垃圾短信成为电信骚扰的最主要类型,全国手机诈骗的损失急剧上升,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重要原因。
香港电信诈骗冒充公检法 犯罪集团产业化
8月16日,香港警务处刑事及保安处长罗梦熊表示,据调查发现,仅7月香港人被诈骗电话骗去1.2亿元港币,8月前13天接获85宗个案,30多名受害人共损失约5000万元,其中一例受骗金额高达2000万。
报道称,电信诈骗犯罪集团具有“产业化”特征,内部分工仔细,分工负责打电话、提供网络线路、收取并汇走骗款等。
不法分子一般自称是香港中联办或内地官员,声称事主或事主的朋友在内地出了问题,需要担保金解决问题,否则日后入境内地,会被当局拘禁调查。受害人信以为真后,就会按骗子要求汇款。
专家表示,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骗子通过改号软件等方式修改主叫号码为银行客服电话、电信运营商服务电话,甚至是政府部门、执法机关等一些“官方号码”,骗取用户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由于极具欺骗性,多位明星也被这种诈骗电话骗走巨额财产。
个人信息泄露是源头 重塑信息安全是根本
电信诈骗一直是困扰手机用户的一大烦恼。根据360安全中心发布的《2015第二发季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二季度,360手机卫士共为全国用户识别和拦截各类骚扰电话80.1亿次,平均每天识别和拦截骚扰电话8802万次,较2014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5倍,较2015年第一季度的49.5亿次增长了61.8%。
事实上,电信诈骗的源头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今年3·15,中消协联合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起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内个人信息曾被泄露或窃取。
当个人信息被泄露或窃取后,八成受访者受到广告(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骚扰;还有33.14%的受访者反映遭受过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重塑信息安全需要企业和用户双方共同努力
一方面,企业要以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保障用户在信息交换和使用时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手机用户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不随意泄露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提高安全意识。
领百度红包反遭钓鱼 微信群里抢红包千万小心!
日前,朋友圈和微信群流行分享“百度钱包”红包,不少人选择毫不犹豫点进去,但也有人抢到假红包遭受财产损失。
从用户反馈情况看,不少网友先抢到“现金”,而后注册账号并绑定银行卡,结果网银反被盗刷。专家提醒网友,近段时间以来,各种名目的假红包充斥微信、朋友圈,网友抢红包提现时,如提示需登陆账号并涉及网银支付等信息时一定要格外谨慎。
日前,有网友欧阳反馈称,自己在微信群里抢百度红包损失了1600元。原来,该网友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个百度红包,抢到红包后,需登录百度钱包账户才能领取里面的30元奖金。为了拿到奖金,欧阳注册了百度账号并设置交易密码,为了提现还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然而,忙活了半天并没有成功领取到里面的30元。
一周后,欧阳的百度钱包连续出现5笔转账交易,全部转账到一个名为罗XX的陌生人账户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过来可能是中了虚假红包的圈套,再次查看当时的抢红包界面则显示无法访问该网页。
专家分析,网友欧阳很可能是遭遇了微信虚假红包骗局,该抢红包的界面为钓鱼网站,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收集用户的百度红包账号、密码和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后,不法分子就通过网银转账的方式盗取中招用户钱财。
目前,假冒支付宝红包、百度红包等活动频繁在微信朋友圈出现,普通用户无法辨别假冒红包与正常的微信红包的差异,难以识别防范。